經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兩年的考古發掘,證實位於東北的吉林省白城市的城四家子城址是中國曆史上遼代長春州、金代新泰州的城址這是中國首次對遼金時期州城城址進行大規模發掘……探秘古城 穿越遼金來源:新文化報 - 新文化網
  門垛與瓮城連接處(東北-西南),像一條通往遼金時代的穿越之路 資料圖片
  建築台基中發掘出的大型文物新華社記者 劉碩 攝
  建築台基中發掘出的寫有文字的瓦塊新華社記者 劉碩 攝
  建築台基發掘現場發現的“手印磚”新華社記者 劉碩 攝
  城四家子城址位於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德順蒙古族鄉,城址所處地點地勢較為平坦開闊,平面大致呈西北———東南向長方形,形制較為規整。
  城址現存城牆周長達5748米
  雖然城四家子城址發現年代較早,但一直未能進行深入研究。為了進一步探明該城址的具體形制和用途,2013年以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城四家子城址進行了主動性考古發掘,主要選取了北城門以及一處夯土建築台基進行發掘。
  考古人員測量發現,城四家子城址現存城牆周長達5748米,城牆上分佈多個高於城牆頂部的用於軍事防禦的馬面,東西南北各有一處帶有瓮城的城門,城牆四角建有角樓,東城牆及北城牆外側有護城壕。部分城牆遺跡依然較為宏偉,北側城牆現存高度最高達7米左右,城牆最寬處達18米。
  部分文物帶有當時皇家特征
  目前,城四家子城址內可見多個隆起於地表的“土包”,大致呈圓形或橢圓形,高出地表0.5~3米不等。考古人員在城內選取了城內中軸線上距離北城門最近的一處“土包”進行發掘,這處“土包”高出地面約1.5米,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完整地揭露出一處高臺式夯土建築基址。
  在這處主體面積達600多平方米的建築台基遺跡可見,台基的基本形制清晰,磉墩和牆體基槽依然可見,根據柱網分佈,推測此處原有一處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的房屋。台基東、西兩側還發現了夯土院牆及排水溝等附屬設施,台基南側發現倚院牆而建的帶有火炕的房址,及灰坑、竈址等遺跡。
  考古人員介紹,該建築址內出土遺物以板瓦、筒瓦、獸面瓦當、鴟尾、獸頭殘塊等屋頂建築構件為主,還出土大量陶瓷器殘片。部分出土文物帶有明顯的遼金時期皇家特征,可見建築等級非常高。
  通過考古發掘可確認,該建築基址在建成後曾經歷過多次的改擴建和重修,沿用時間較長。考古人員在早期地層中發現若干泥塑佛像殘塊,部分出土綠釉瓦上還見有墨書“施主”、“興教院”等字樣,反映出該建築基址與宗教相關。
  此外,部分出土文物還有“大安八年”、“大安九年”等紀年文字,可判定該建築始建於遼道宗耶律洪基統治時期。此建築在廢棄後於金代被重建,雖未再用作寺廟,但從其處於城內中軸線上的重要位置來看,應為一處重要的官方行政設施。
  遼代始建 金代元代沿用
  專家認為,目前考古發掘結果表明,城四家子城址確實是遼代始建、金代元代沿用。從一些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該城址應當是遼代的長春州和金代的新泰州,據史學家考證,該城址還曾是遼皇帝春捺缽(契丹語“行宮”)所在,級別頗高。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和地面遺跡分析,當時城內設有官衙、街道、商埠、酒樓、驛館、軍隊營帳、車船碼頭等。在遼金元及明初幾百年間,這裡一直是吉林省西部乃至於東北地區西部、內蒙古東部地區方圓數百裡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城四家子考古隊領隊梁會麗表示,此次對城四家子城址的考古鑽探和發掘工作,使學術界從全新的視角對該城址有了深入的認識。城四家子城址自遼代始建直至明代逐漸廢棄,歷經四百餘年滄桑,對研究遼、金、元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新華社記者 周長慶 劉碩  (原標題:探秘古城 穿越遼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m84wmknx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