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市場對資源配置從發揮“基礎性”到“決定性”作用的變化,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必然結果,是黨的十八大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大理論突破。高等學校要聯繫當前高等教育的實際,清醒、敏銳和深刻地認識這一變化。  
  當前,市場介入高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市場給高校之間帶來了激烈的競爭,更是不爭的事實,大家都在爭取教育經費、科研基金、優質生源和師資,而且這種競爭更多的將是市場化的,而不再是行政化的。高校不是企業,但要按照市場的要求提高辦學質量;按照市場的要求選人用人、調整招生計劃錄取學生;按照市場的變化趨向調整學科專業;按照市場的需求導向安排課程門類和開展科研活動,等等。
  我國學者將影響高校辦學行為的市場分成了幾類,很有啟發性:一是高等教育服務市場,高校是提供服務的一方,學生和家長是接受服務的一方;二是科技知識市場,高校是科技知識的出售者,企業和政府是購買者;三是勞動力市場,高校是勞動力的提供者,用人單位是勞動力的需求者;四是資金市場和資本市場,高校是資金和資本的需求者,政府、個人、組織或企業等是資金和資本的提供者。高校已經離不開市場,所以,高校要勇敢地進入市場、利用好市場。
  高等學校進入市場,並不是說離開政府“單干”了,而是要服從政府的管理,適應政策的監管。新形勢下,政府對高等學校的管理內容和方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更加關註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治理,如對高等教育進行科學佈局、制訂相應的競爭規則等等。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的:“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托社會組織教育評估監測。”
  高校進入市場,必然要求其善於駕馭市場,利用市場規律和規則提高辦學質量。
  首先,高等學校是根據社會和市場需求科學定位的,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適應不同層次需求之別,只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分,各類型的高校都有精品、都有高質量,都是針對市場不同的需求人群,劃分不同類型。
  其次,研究和利用市場規律為我所用。市場是以利益作為取向的,高校要主動融入市場、服務社會,研究教育規律促進自身的改革和發展。高校最大的資源是智力資源,要融入市場,就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和科技優勢,有效利用市場的競爭規則參與市場競爭,抓住並開拓生源市場、就業市場、科學研究市場、社會服務市場等等;借鑒市場規則在內部辦學機制方面進行創新,完善內部治理結構,進行投入產出績效分析等等;根據市場環境及需求變化,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設置等等。
  再次,把握好市場取向和高校辦學理想的統一。市場是以利益為取向的,而高校辦學的理想和追求是培養人,就是關註人的發展、對人類先進文化和崇高精神發展懷有使命感,這是非功利的。一定程度上,兩者之間存在著矛盾,需要註意並處理好,既要進入市場,按市場的規則和規律辦事,又要把握住辦學的理想和追求。
  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是,由政府管、學校辦、社會評,“管”“辦”“評”分離,來自市場的第三方評價必然會對學校的辦學導向產生深遠的影響。總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由發揮“基礎性作用”走向發揮“決定性作用”,必將深刻地影響到高等教育領域,高校應清醒認識、主動融入,駕馭好市場規律,促進自身的改革和發展,推進首都高等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作者為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原標題:高校綜合改革要遵守市場規律)
(編輯:SN0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m84wmknx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